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

肥胖問題

早在遠古時代,人類歷經大洪水的劫難,使得食物匱乏,以往可以自由自在採食各種植物、果實生吃,許多應該只適合吃蔬果的A血型的人,因而被迫轉而從事狩獵與採集,即以打獵、捕魚、採集食物為生。由於當時,食物來源極無保障,人類的身體為了適應新的環境,遂由A型轉變為能吃肉類的O型,以將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,然後在沒有食物時,將脂肪轉化為能量使用。演化至今天,身體依然會繼續地將多餘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。

然而現代人的三餐多為精製過的加工食品,常常早餐是加工過的牛奶麥片、美而美三明治、麥當勞薯餅,中餐是炸排骨便當、自助餐、牛肉麵,到了晚餐更放縱自己享用燒烤牛排、涮涮鍋等。餐與餐之間還有下午茶點心、宵夜等名堂,連現打的新鮮蔬果汁都被罐裝汽水、加了糖的罐裝烏龍茶等所取代。

當我們吃進這些精製過的食品時,也攝取了高熱量。加上多吃少動,完全違反懂得節制的A型和多動的O型的結果,使得肥胖悄悄上身,自然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。

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,小心疾病上身

對於肥胖的判定標準,目前國際間皆以「身體質量指數」(Body Mass Index,簡稱BMI)作為標準。所謂的「身體質量指數」是以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)的平方。最有利於健康與壽命的理想值為22,正負百分之十以內都是符合理想的範圍,但如果BMI指數大於25,就應該要注意是否必須開始減肥了。

不過BMI值是世界衛生組織抽樣外國人所訂定的參考標準,並不見得適用東方人的體型。嚴格來講,肥胖的定義是指體內脂肪過量,如果以體重為基準,正常體脂肪含量男性應為12%~20%,女性為20%~30%,過高表示肥胖,但過低也不利健康,女性有可能會有停經的情形。

根據最新的營養調查指出,台灣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在BMI值24以上時明顯的增加。所謂的代謝症候群,指的就是「三高一胖」:高血脂、高血壓、高血糖及肥胖。

通常BMI值愈高,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機率也愈高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及高血脂病症等。而在肥胖與不孕的情形,也顯示出BMI值超過25的女性較不易懷孕,且有卵子品質不好、無法正常排卵的情形,男性則是精子活動力較差、精蟲數量也較少。

如果你的BMI值超過標準,又加上代謝症候群,最佳的預防及治療之道,就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、改善飲食方式以及增加運動量,藉以遠離各項慢性疾病,建立「男生腰圍不超過90公分,女生腰圍不超過80公分」的健康準則。

導致肥胖的真相

原因其實很簡單,就是基礎代謝率低、身體活動量少以及脂肪細胞數量多。若以科學的觀點來解釋,肥胖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所攝取的熱量高於身體消耗的熱量。而造成熱量攝取和消耗不平衡的因素則錯綜複雜,除了飲食不當還包含有先天性遺傳、生理或心理因素、生活和社會環境等。

以飲食方面來舉例,我們所大量攝取的精製食品,如漢堡、薯條、鹽酥雞、滷味、甜甜圈、可樂、珍珠奶茶等,基本上都屬於欠缺蛋白質、基本油酸、胺基酸、維生素B1、B2、B3、及礦物質的食物。身體需要足夠營養和維生素B1、B2、B3,才能夠分解食物,若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,累積在腸內,就會導致體重增加。

此外,由於身體的新陳代謝是由甲狀腺所操縱,而甲狀腺需要大量的碘給予熱能。身體一旦缺乏碘,就會減緩新陳代謝,長期營養缺乏,身體就會不停傳遞飢餓訊息,讓我們想吃東西,使得多餘的熱量轉化為過量脂肪,因而導致體重過重的情形。

肥胖帶來中風和心臟病的危機

一般人對肥胖的認知,也許僅止於肥胖會造成難看的體態。但就醫學的觀點來看,肥胖是可能導致許多併發症的慢性病,是必須積極預防和治療的。

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、肝臟學專家胡忠義先生,在接受一份華人報紙採訪時曾指出:有的人體重雖然沒超重,但肚子卻特別大,這個問題在華人圈中尤其明顯。如果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,女性大於80公分,很可能他們的脂肪較多沉積在內臟器官,而不是皮下,這種屬於隱形的肥胖,比真正看得出來的肥胖危險更大。

肥胖對於人類的危害,就好比「溫水煮青蛙」,在不知不覺肥肉上身的過程裡,也相對帶來了許多慢性疾病,根據統計,肥胖的人,最容易併發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痛風、腎臟病、氣喘、關節退化、下肢靜脈曲張、血脂肪過高等病症。

更嚴重的是,肥胖的人壽命將明顯縮短。僅超重10%的45歲男性,壽命就比正常體重的人縮短4年。在日本,肥胖的人死亡率甚至比正常人增加27.9%。

此外,過重也會加重兩腿關節負荷,導致腰酸背痛、膝蓋關節炎,容易跌倒、骨折。由於血脂肪過高,也會導致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膽固醇、高三酸甘油脂,帶來中風、心臟病發的危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